[文字+音頻】美國邊境移民故事:追逐夢想與更美好的生活
本期華促會粵語音頻欄目,我們來到美墨邊境,與中國移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前往美國的故事。
自去年以來,超過2.4萬名中國移民經墨西哥邊境進入美國。由於中文服務資源有限,華促會受到聖地牙哥的人道組織邀請,分別於去年十二月及今年三月前往當地為這群中國移民提供支援。今年三月的最新情況:聖地牙哥移民中心因資源匱乏問題而關閉,導致移民滯留偏遠的交通站點,與家人團聚成為一項艱鉅的挑戰。
華促會團隊從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每天向約四百名移民提供直接服務。我們也訪問了幾位走線者,聽她們講述赴險來美的原因與經歷。
華促會移民權益項目倡導黃女士(Kelly Wong)邀請到了同樣來到邊境移民中心的華促會中文數字互動倡導Kennis,兩人講述了在現場的各種觀察。她們發現,邊境的移民都是懷著共同的夢想來到美國,主流媒體的記者大多不會英文以外的語言,也都不是移民,難以體會移民的處境和真實故事。
在這期節目中,黃女士和Kennis秉持同理心,聆聽並講述這些移民的故事。希望從移民華人的角度講述這些故事,與主流媒體的報導有所不同。
請各位聽眾掃描海報中的二維碼,或點擊下方的音頻收聽本期音頻欄目:
我們也將節目中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整理,方便大家閱讀:
更多樣化的移民群體
受到當地志願團體的邀請,華促會團隊兩次前往邊境地區為邊境的中國的移民提供協助。在去年12月,我們曾經分享過在一天的服務與100多位中國移民接觸的經驗與觀察。
3月,華促會第二次來到位於聖地牙哥的美墨邊境。
移民更加多元,這是黃女士與同事最直觀的感受。來自中國的移民少於去年;移民講的是不同的語言,包括越南語、俄語、印度語、葡萄牙語、中文等。
令問題雪上加霜的是,由於資源不足,很多移民是在完全懵懂的情況下被釋放到了當地偏遠的公交車站,很多根本不知道自己置身何處,還有些已經與親人失散,路上失去了手機和 現金,很有可能將面臨被人口販運的危險,他們在美國的開局已經面臨不利。
千辛萬苦來美國,為什麼?
3月12日,Kennis和黃女士都遇到了一位「黃衫大叔」,這位穿著黃色外套的中年男士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黃衫大叔」顯然做足了準備。他在中國曾從事專業工作,為了這次的行程做了一年的籌備,既考慮到了將要去哪些城市工作,也做好了面對挑戰的心理準備。Kennis形容這位男士既自信,又「自豪」自己的技能,但也有點彷徨。可是,為了自己的子女和事業,他還是冒著危險來到了美國。
黃女士遇到了一位友善的女士,花了20多天從內地經由某西方國家,經由巴拿馬坐車到達墨西哥。對於女性,整個路程充斥著危險,護照、錢和許多個人物品都被偷了。而且一路上,有組織的犯罪集團要錢,有警察貪污索要過路費,這個過程花了幾萬。
為什麼要不畏辛苦來美國?和中國移民一樣,主要為了孩子。她的家鄉經濟不好,身為單親媽媽,她為了孩子的將來選擇了這條路。
這位女士在來到了移民中心時,對黃女士說,這一路好辛苦,但終於來到了,希望有一天能和孩子團聚,賺到錢養大孩子。
Kennis和黃女士也親眼看到了許多非常溫暖的故事。例如有中國年輕女性一路上幫助不會英文的同行者。她們也分享了在邊境看到的一位個人誌工Jason的故事。Jason本身是華人,住在拉斯維加斯,半年前聽說了聖地牙哥邊境的故事,對移民們產生了深深的同情。於是他不斷開卡車來到聖地牙哥,自費發給移民供給品。
黃女士和Kennis想要提醒聽眾和讀者,移民不是一個數字、一個概念。他們來到美國的原因不同、經歷不同,但最終都是社區的一份子。有沒有合法身份,這當中也都有運氣的因素。
與某些媒體的妖魔化不同的是,這些移民多數都是為了家人和事業走上這條十分艱辛、危險的道路,而目的只是想在美國找到一份工,未來養家糊口。
無論身分如何,大家都有著同一個夢:一個改善生活的夢,一個美國夢。
相關信息:
華人權益促進會(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 CAA)成立於1969年,旨在保護華裔美國人的公民和政治權利,並促進美國的多種族民主。今天,華促會在更廣泛的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社區中代表著進步的聲音。我們主張進行系統性變革,以保護移民權利,促進語言多樣性並糾正種族和社會不公。